其中大号“夹板”战船,下层设“铳孔”三十处,安置红夷大炮两千三四百斤者八门,其他“铳孔”安放千斤或五百斤火炮。
“至上层战坪如用百子狼机等炮”三十门左右,“大约一舩要兵百余名,大小铳共五六十门”。
小号“夹板”战船,下层则设“铳孔”二十处,设红夷大炮六门,千斤炮和五百斤炮二十二门,上曾“夹板”设弗朗机、百子铳三十门不等。
除了这种典型的炮船之外,还有一种单“夹板”战船,能载弗朗机等炮十余门,火力不亚于明军传统大型福船战舰。
“啧啧,原来明军在这里藏一手!”张顺看到这里,不由啧啧称奇道。
原来张顺所见天津水师实力本就不够强劲,然而在“登莱之乱”中,又为耿仲明所诱,损失了许多大型战船。
彼时朝廷频繁用兵,无力拨付银两造船,故而只能拿一些老旧船只充数。
然而彼时在大明的江浙、福建一带已经大量装备了以中式船只技术为基础,改造出来的“夹板战船”。
若非明朝中枢保存了大量资料,张顺还在苦苦追寻他那心目中的“西洋战舰”。
更让张顺惊讶的是,就在崇祯二年至崇祯六年之间,明廷为了册封琉球国王,还在福建地区耗时两三年功夫建造了一艘五千料巨舶封舟。
为了建造这一艘封舟,朝廷不但设专人督造,更是从关中地区选取百年木料运往福建。
造成的这一艘封舟,长二十一丈,宽六丈,深五丈,上列五桅。
如果换算成后世数据,这是一艘长达六十七米,宽十九米的大船。
当然,这种船如果和后世动辄几十万吨的货船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是,如果从木制船只角度来说,这艘船的长度几乎达到了木制船只的极限。
如果与同时代船只比较,唯有英国在这两年刚刚建成的风帆战列舰“海上君王号”可用比拟。
而“海上君王号”,却只有51米长,14.7米宽,23.17米深。
它除了深度高于这一艘封舟以外,在长宽方面,皆小了一圈。
在这个时代,民用、军用船只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如果能拿到这一艘封舟,张顺有信心将其改装为一艘可怕的海上巨兽。
想到此处,张顺不由开口问道:“崇祯六年,曾在福建建成封舟一艘,不知这封舟如今在何处?”
“这……”张周田朱四女闻言一愣,不由连忙应道,“此事尚需查询往来疏犊。但是,以我等预料,理当是停泊在福建港口。”
“能……能不能搞过来?”张顺不由开口追问道。
“难!”四女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不过,左右不费什么事儿,殿下可让陛下下旨,看看能否调到大沽口。”
“好,这个好!”张顺闻言不由大喜,连忙下令道。
“你们快快帮我拟旨,就说……就说陛下登基在即,要检阅三军,调大船封舟一艘北上,以壮声势,不得有误!”
“对了,顺便帮本王拟两道命令。一个是调查一下这个张子舟何在,着他与杜三策来见我;一个是调赵鲤子入京,我准备任命他担任天津总兵赵良栋的副手,天津水师提督!”
“这……这杜三策如今正任大理寺卿,只是这个张子舟是谁?”众女闻言一愣,不由好奇道。
原来这个张子舟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杜三策向崇祯请求派遣的同知,专门督造封舟的专员。
此人既然有如此经历,想必也是一个熟悉造船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