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这话明显就是要把攻打东瀛提上日程了。
李善长和徐达也知道了接下来的重心放在哪里。
接下来,吏部尚书带着抬着一箱一箱的名单过来,这些名单就交给中书省去审阅提拔人才了。
朱雄英仍然是最终负责拍板。
同时,朱雄英也正是确立从一品和正一品的实权职位。
成立大明国委,皇帝牵头,内设成员六人,一共七个人。
成为大明最高决策,决定朝廷接下来的方向。
五军都督府并入兵部,徐达卸任兵部尚书,改任汤和,收兵权。
同时,大明所有官职,新增了不止一半的官职。
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左右相国、皇帝、太子,这就是组建最高七人组的圈子。
于是,七人在乾清宫召开重大会议。
“殿下,如果按照这般设立,兵部也要分权要地方了。”汤和淡淡开口道。
朱雄英嗯了一声,“没错,下设统战部,县、府、省三级嘛,先前不是说了通过三人组决议,可以临机调动一万军队,省级调一万,府级调三千,县级最多调一千。”
户部尚书也接着道,“殿下,那户部是否也是如此?”
“嗯,财政也下设嘛,各级监管各级财政嘛,以后朝廷中枢就不用那么累了,但同时监察部门的人选就得好好琢磨了。”朱雄英点点头道。
吏部尚书淡淡道,“殿下,如果按照刚刚新确立完善的体系,新增职位可不止翻个倍那么点儿,真的有必要把权力分得这么散吗?”
吏部尚书觉得完全没必要,平白整出那么多政敌来。
朱雄英却笑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不卷起来的话,熙宁之治的文治很难有大的飞跃,以后这一朝两盛世,岂不美哉?”
李善长叹了口气道,“殿下,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恐中枢压力过大,底下许多官员也会反对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件事情最好还是分批次落实的好。”
朱雄英闻言,冷笑一声,“李相国,中书省再拟一道旨意,不用上奏折反对,反对的人自己写好辞呈就行,朝廷会同意的,这个世上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想当官的人!”
这话一出,在场几人都是一惊,不曾想朱雄英的态度竟然如此强势。
看来……这又是一位强势的皇帝了。
这一点,不会也继承了朱元璋吧?
“若是如此,恐怕会引发大批混乱。”李善长提醒道。
朱雄英摆摆手,“改制推行,刻不容缓,今天确立十三省的三个主要职位,总督、巡抚、人事部部长。
尽快先把省委班子搭起来,巡抚弹压下面省府县镇村,值此非常之时,可以临机授予省委调动当地五万兵马。
但也仅限这一年了,明年步入正轨,一切该如何便如何吧,人事部这边大刀阔斧决定当下的人员调动。
不听话就摘了他的乌纱帽,换一个能听话的来,执政官员尽量年轻化,各级官员,道理讲不通,那就讲规矩。”
朱雄英就是要让天下人看到中枢的决心。
态度强硬起来,总比让人认为中枢势弱要好。
如果巡抚的行动开展不顺利,那就调动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