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武大帝目光灼灼的盯着天幕,他着实为这位千古一相的智慧,而感到惊讶。 如果说前面的计策还只是对外族物理上的去除,那麽这最後的同化就是对外族在文化灵魂上的去除。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诸葛孔明举全国之力开始进行计划,那麽周边的蛮夷将会彻底的被华夏文明同化! 毕竟此时的大汉,比蛮夷们强大太多。 蛮夷们根本无法反抗,要麽选择殊死一搏,要麽就是彻底被消灭。 还有发身份文书这一手,更是惊为天人。 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外族百姓归心。 要知道,以往要让异族归心,往往是需要数场战争丶彻底吞并外族疆土,并且在数百年漫长的同化中才能完成。 而眼下诸葛孔明仅仅一纸文书,就能完成其他人几十年都不一定做得到的事情。 其思虑之深,着实令人佩服。 汉光武帝忍不住在心中连声赞叹。 不愧是能被天道厚爱的臣子,果然不同凡响。 …… …… …… 而在汉光武帝为之感慨的时候。 永乐历史位面的永乐大帝朱棣,同样吃惊不已。 虽说在他这个年代同化与融合已经不稀奇,但你要知道,诸葛孔明可是从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能想到这一招儿,真的可以说是惊为天人了! 朱棣可知道,在那三国时期,华夏大地还没有这般严重的外族祸患。 从春秋战国到三国,华夏无数谋士的谋略重点基本都是在内斗。 可这诸葛孔明在毫无对付外族经验的情况下,居然能有如此深刻独到的见解。 “卧龙先生,果真名不虚传。” “这三计若是齐出,大汉可能再也不会面临外族的危害。” “而这最後一计,更是歹毒啊!” “给这些饿惨的乱世百姓发粮食,这谁能顶住这样的诱惑?” “都说民以食为天,对於百姓来说,吃饱饭就是头等大事。” “而眼下大汉连这些蛮夷的子民都能喂饱,天下还不共尊大汉?” “大汉这边,基本上就是空手套白狼啊!” 朱棣由衷感慨道。 毕竟在他看来,这给天下百姓发身份文书的计策,真是太妙了。 将大汉吃不完的粮食,变成实际增长的人口。 等到大汉这些粮食差不多消耗乾净的时候,这些人口就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大汉之中,被汉文化彻底熏陶成大汉子民。 这时候再让他们回到吃不饱饭且蛮荒的故乡,这些人怕是一万个不愿意。 而等到这些胡人的下一代成长起来,他们估计连这最後一点故乡的思念都没有了,变成彻彻底底的汉人。 此外,大汉也能凭藉不断吸纳丶驯化外族,让大汉人口急剧增长。 这些增长的人口,既能加快大汉各地战後重建的速度,又能进一步提高大汉的生产力跟国力。 还能通过这些已经驯化丶得到美好生活的外族人作为榜样,吸引更多外族人前来。 作为一个每月都能让天下百姓吃饱饭的王朝,它的民心将会变得极为稳固。 任何外族在面对大汉,都会落入道德的低点,毕竟你没有做到大汉这般待民。 可以预见,刘氏皇族与诸葛孔明的威望,将会高到足以封神的地步。 这着实让朱棣惊叹不已。 “真是一步妙棋。” “诸葛孔明,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佩服!佩服!” …… …… ', ' ')(' …… 万朝帝王们,都对诸葛孔明过的计策而震撼。 诸葛孔明的计策,也让某些面临外族危机的帝王受到了启发。 无数帝王准备借用诸葛孔明的计策去对付外族。 卧龙先生对华夏的影响还在继续。 而与此同时。 在大唐历史位面。 历经两个月,阿斗终於完成了他的天道最终任务。 …… …… …… 大唐历史位面。 “长孙爱卿,你说什麽?!” “三百座武侯庙,已经建好了?!” “怎麽会这麽快?!” “这才两个月吧?就全部建好了?” “这真的假的?” 原本还吃着葡萄搂着美女的阿斗在听到长孙无忌说三百座武侯庙全部建好后,瞬间瞪大了双眼,几乎是一屁股从座位上弹了起来。 长孙无忌见到阿斗高兴成这样,微微一笑,慢条斯理的道: “汉皇,这三百座武侯祠的确是彻底完工了,并且保质保量,能经受几十年风雨不倒。” “至於为什麽会这麽快,汉皇心里应该也清楚。” 听到长孙无忌说这话,高兴的阿斗顿时一愣。 这长孙爱卿是不是有点啥大病啊? 为啥这麽快建好,他阿斗咋会知道啊? 难不成是让他猜?跟他玩猜谜语的游戏? 幼稚!这长孙无忌太幼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大唐为啥建的这麽快啊? 难道是因为大唐乃是盛世帝国,有钱有人,因此效率高? 毕竟大唐的国力比起大汉不能说是小有差距吧,至少也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而且大唐是人口众多,多一些人来修也很正常。 只不过,为什麽会这麽快呢? 刘禅一时半会儿也想不明白,索性不想了。 “哎呀,长孙爱卿你直接告诉朕不就行了,朕没你那麽多心思想着猜那的。” 长孙无忌摇头笑笑。 “汉皇,能够修建得如此之快,是因为这是要给武侯诸葛孔明修祠啊。” “汉皇陛下或许不知道诸葛孔明在後世有着怎样的名望。” “事实上,在诸葛孔明死去的数百年时间里,他的威名一直都为人所传唱。” “在隋王朝时,就有不少文人志士歌颂诸葛孔明。” “到了大唐时,诸葛孔明早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百姓们都对古时候这样一位忠肝义胆,忠贞不渝的丞相尊崇不已。” “在汉皇您还没有互换过来的时候,各地就已经开始有了纪念诸葛孔明的祠堂。” “只不过此时的武侯祠,还没有全国范围内铺开而已。” “大唐百姓们,对诸葛孔明的功绩,都是牢记在心的。” “您哪怕是上街随便找一个百姓,他都能给你说上一二。” “在修建武侯祠时,有不少百姓听说了我们要修建武侯祠纪念,都主动加入我们,自发充当民夫。” “因此修建武侯祠才得以如此之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