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4章(1 / 1)

像前几年那般,将食盐收归朝廷专营,本来就是权宜之策。 其二,若是收归,必然触动某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噬,得不偿失。 因而他觉得,不到迫不得已之时,最好不要动盐政。 就算要动,也再等几年。 事缓则圆,操之过急没有好处。 张祯反问,“王叔,你不觉得,盐太贵了么?” 华夏古代,食盐一向很贵。 她查阅过资料,汉初,食盐与五谷价格之比大约为五比一,汉武帝食盐专营后达到八比一。 东汉安帝年间,一石米八十钱,一石盐四百钱,价格也是五比一。 但那是大丰之年才有的低价,整个东汉时期,米价通常在每石一百六十以上,盐价通常在八百钱以上。 若是遇上饥荒,一石米能达到一千钱,一石盐能达到八千钱,价格八比一。 她刚穿过来那一年,米价是二百八十钱,盐价是二千三百钱。 这两年都是丰收,关中米价降到一百二左右,可盐价,居然还是八百钱! 其它地方,盐价只有更高的。 尤其边境偏远地区,盐价多少,都是盐商说了算。 而汉代一个成年人,每月食盐约三升,即零点零三石,按关中的价格标准,需要花二十四钱。 倘若是一个四口之家,每月光是买盐,就要花钱九十六。 看似不多,但一名长吏,月俸只有粟二十斛,钱二千。 这还是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有固定的收入。 普通的平头老百姓,上哪儿找那九十六钱? 何况,人也不是光吃盐喝水就能活下去,还得吃饭、穿衣。 这么算下来,食盐绝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很多人家吃不起盐,饭菜没有滋味还是其次,主要是没力气,还会引发各种疾病。 她在现代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说是如果穿越古代,一日只提供两顿白米粥和咸菜,队伍会不会造反? 当时觉得这也太苛刻了,不反才怪。 等她真的穿越过来,才发现当时的自己何其天真。 如果真能每日提供两顿白米粥和咸菜,士兵拖家带口都要跟你。 白米粥,意味着要有足够的大米。 咸菜,意味着要有足够的盐。 这两点,在封建时期的军队中,几乎做不到。 不过,等她改革盐政后,盐这一项就能做到了。 王允怔了怔,“贵么?比前几年便宜得多。” 张祯:“还是贵。” 顿了顿笑道,“王叔放心,我召大家议盐政,议的不是朝廷专营,而是价格。” 然而王允并不能放心,“神悦以为,食盐该作价几何?”

张祯:“与五谷相当。” 这并非她胡说八道,确实是最理想的状况。 王允瞠目结舌,愣了数息才断然道,“不妥!煮盐、运盐耗费都极大,若与五谷相当,实在太亏!” 民间盐商不会认同,定然还是我行我素。 朝廷若是强压,要么盐商改行不做,要么激得他们造反。 就算由朝廷来专营,也是赔本买卖,得用别的税赋去填亏空。 神悦如此聪慧,怎在这事儿上犯糊涂? 张祯暗道你还漏说了一样,盐税。 从有盐政那天开始,盐税就一直很高,甚至能达到税赋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盐商的这笔成本,也加在价格中,盐价自然下不来。 “王叔,食盐成本主要有三类,采制、运输、税赋。运输上,我无能为力。但采制和税赋,都能改进。” 改进?! 王允敏锐地抓住重点,倒抽一口凉气,“你要降盐税?不可,万万不可!有伤国力!” 盐税是国库最大的收入! 张祯笑笑,“前几年没收上来,朝廷也一样运行。” 就说现在,也有很多盐商用巧妙的法子偷税漏税。 与其让他们自己发财,还不如让百姓得到实惠。 王允苦口婆心地道,“那时不一样啊!神悦,别的你能动,盐税不能!此为国策!秦时至今,都是这么收的!” 哪哪都要用钱,多收些税赋不好么? 神悦这是魔怔了! 薄利多销听说过么? 张祯给王允斟茶,叹道,“王叔,无盐可食,庶民苦矣!” 身体缺盐,会疲劳眩晕,周身疼痛,恶心抽搐。 若是吃的盐里没有加碘,还会甲状腺肿大,也就是俗称的大脖子病,幸好海盐里天然就含碘。 王允:“若降盐税,苦的就是朝廷!” 他还以为神悦要收回食盐采制售卖之权,没想到竟是要降盐税。 两相比较,他宁愿是前者。 他也知道庶民之苦,可凡事有个轻重缓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朝廷也不例外。 变成穷光蛋的朝廷,还怎么决策国事,统御臣民? 转头看向一旁默默听着的吕布,“大将军,诸军军费支出,大半来自于盐税!若是降了,只怕难以为续!” 吕布懒洋洋道,“神悦必有计较。” 以他这几年的经验,神悦若是否决掉一项策略,必然是有更好的可以替代。 王允无语。 是他的错,忘了有张神悦在的地方,吕奉先不带脑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